初看红楼,总觉这是一个与走散相关的故事,原本拥挤熙攘的一切,到最后徒然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少年天性喜热闹,总希望呼朋唤友,偶尔落单,便免不掉郁闷忧伤,甚至开始对自己为人处世的人生观都开始怀疑起来。看红楼,也更喜“三春”去之前,“诸芳”嬉闹相处的历历丛丛。无奈,书终将要往下读,人终须向前行,终逃不掉一个“散”字,读着的心便也越来越寥落成空、悲戚难掩。有时,难免会悲观地想,人这一生,谁也逃不掉一个“散”字,青春路上,热闹熙攘;成长路上,即便且行且珍惜,也多是渐行渐远;最后,独自上路,便是一生了。
六月,一场考试过后,我们道声“珍重。”曾经的恩怨悲喜、相逢相拥,在这之后,皆成回忆,成为我们今后上路时如影随形的行李背囊。“三春”——探春远嫁再次回贾府时,“诸芳”皆已不在,魂归离恨天的归了,出家的皈依了,时来运转的转了,各自已训得各自“门”。旧时王谢堂前燕,都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时光是多么盛大的舞台,在它面前,转眼间,物是人非。这一刻的分别,他年再回首或相聚,徒然间,你会觉得恍惚。昨日可重见脑海,今宵已别有一番洞天。
所以,这一刻的热闹代表不了一世的繁华,这一刻的相聚相知代表不了今生的相依相随,这一刻的拥抱惜别代表不了永远的温暖驻守。这一刻,我全力以赴,真情付出。下一刻,道声珍重,是否便是永诀?就交给时光去回答吧!且行且珍惜,才是青春永不变色的基调。
散是注定的,就像我们无法像彼得潘那样永远留住少年时光,我们必须向前,或早或晚,或就在这个六月,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人独自上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门”。
爱却是永恒的,就像我们读过的红楼,我们在对“散”伤怀的同时,更感念其中那份爱的力量。所以,即便“春”已不在,独自上路的今后岁月里,还希望我们能永远怀揣着那份青春的热情、那份爱的执着。
宁显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