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遵义》报道我校风雨兼程70载,今朝著华章

作者:宣传科
发布时间:2017-09-29
浏览:

(转载自《网易遵义》2017年09月19日)

1947,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本科医学院校——大连医学院成立,而后为支援“三线”建设,1969年学校整体搬迁至贵州省遵义市,更名为遵义医学院。2002年,遵义医学院建成广东省珠海校区,成为首个西部高校在沿海开放城市办学的院校。2013年,学校新蒲校区入住并举行了开学典礼。

师资北调遭重创 重整旗鼓浴火重生

南迁时期的遵义医学院拥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知名专家教授,然而在80年代,为支援大连医学院复办,一大批教职工陆续返回了大连,学校由于师资缺乏,一度陷入困境。但是在一批老教授、老同志的努力下,学校重新建立师资队伍,扎根山区,开始了遵义医学院的第二次创业。

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学校通过人才调进、自主培养等措施实现了艰难复兴,尤其是21世纪以后,学校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

为了吸引、留住高端人才,学校不仅从物质上进行丰厚的奖励,还做好人文关怀,对他们定期进行谈心交流,并帮助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上学等问题。学校不仅多方位地引进人才,还投入专项资金实行严格的教师考核,有奖有惩的考核制度促使学校师资力量更加强大。近年来,大量高层次人才加盟遵义医学院,如今学校人才济济。截至2017年9月,学校共有博士等高层次人才352人(不含在读博士57人)。同时,还引进“候鸟型”高层次人才72人次,有7名候鸟型人才因为在聘期内成绩斐然,被学校相关学科继续聘任。

科研项目硕果盈枝 成果转化助扶贫

学校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近五年,遵义医学院科技项目共立项2342项,总经费达2.7亿元,年均经费达5404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经费占总经费的56.2%。近十年,学校有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位列贵州省高校第二名。其中,2016年立项数量在全国高校排名128位。另外,连续七年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3项,在西南地区医科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除了科研项目,学校还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依托校内科研团队和平台,研发出一系列地方特色产品;开展校企合作与校地合作,开发县域特色的中草药产品。通过成果助推地方经济发展,遵义医学院为科技扶贫探索出了新的模式。

学校临床研究硕果累累。第一附属医院开展的心脏、肾脏、肝脏、肺等多项器官移植手术在贵州省均为首例。胸心外科、麻醉学科等科室医疗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副校长、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梁贵友教授带领的胸心外科团队在省内开展重要器官移植,依靠自身力量,使贵州省器官移植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根植教育沃土 育得桃李满园

学校本部连续七年省内理工二批次平行志愿投档最低分排名第一,省外理工(医学类)专业录取最低分也高出当地二本控制线10—100以上不等。其中,临床医学、麻醉学等11个专业(类)在省内外实现一本招生,通过录取批次的调整,生源质量不断提高。

遵义医学院不断深化综合教育改革,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目标,新办社会发展急需专业,今年学校新增助产、精神医学两个专业。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与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

1955年遵义医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也是文革恢复高考后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9年起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与世界各地50多所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成立国际教育学院,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建校70年的历史中,涌现出大批杰出教师校友。如被誉为“中国反兴奋剂之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杨天乐教授;世界肿瘤领域著名科学家崔征教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研究员刘杰;哈佛大学研究员王宁海等。

春秋70载,遵义医学院现已扎根革命老区遵义近50年,为国家培养了6万多名优秀医疗卫生人才,如今这座红城院校正申报更名为遵义医科大学。优秀的师资队伍、较高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完善的基础设施等,这一切与之相配的软硬实力,是所有师生“遵医梦”的强大支撑。在即将迎来的遵义医学院建校70周年发展大会中,这座历经风雨洗礼的学校将会我们带来更多沉淀后的灿烂,遵医人也必将在建设西部一流医科大学的道路上书写更辉煌的篇章。

原文链接:https://c.m.163.com/news/a/CUN4V27S04108DHR.html?spss=newsapp&spsw=2&spssid=d578a5d8ee5bb865ef571f468b41db62&f=wx&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f=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