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遵义医科大学校本部 -
  • - 设为首页 -
  • - 加入收藏 -
  • 手机版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校概况 >> 校徽校训

一、校徽

校徽作为一所大学的象征,是校友追忆大学时光的源头,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的艺术化体现,更是其历史和传统的积淀。遵义医科大学历经沧桑,风雨兼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七十余年的不平凡岁月,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塑造了遵医人诚恳朴实、坚毅自强的品格,使学校办学过程中始终保持青春活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遵义医科大学校徽图形设计为一只展翅欲飞的和平鸽,准确传达出平安、和谐、发展的设计主题。同时凸现出以医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高校的勃勃生机。和平鸽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具有国际通用性,强化了受众对校徽寓意的识别,同时拓宽了校徽的传播空间。

校徽图案说明:该图由遵义和遵医的拼音首字母“ZY”融入“义”组合变形设计而成,宛如展翅飞翔的和平鸽,蕴含着医学事业的真谛,充满着博爱与光明,孕育着健康和幸福。鸽翅向外延伸,形成展开的书本,体现了学校主题。鸽尾进行了夸张设计,线条形如直刺苍穹的箭头,充满向上的动力和速度,象征遵义医科大学飞速发展的铿锵步伐和“争做一流”的广阔前景。“义”字的一点与“Y”又组成一个雀跃的人,突出了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更展示了遵医人勇于探索、不断攀登新高峰的雄心壮志和远大理想,以及昂扬向上、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从鸽头至鸽尾有机地连成一条飞速的旋弧箭角,表示学校努力向更高层次积极推进,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

二、校训

校训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造就、培养学者和学人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七十余年来,学校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在一代代师生身上传承延续,并不断发扬光大,历久弥新。正是这种优良的传统和精神,将遵义医科大学深深植根于中国和世界文明的沃土中,全体师生员工顽强拼搏,团结奋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服务、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我国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明德”一词语出《礼记•大学》。《大学》开篇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即“使彰明”,“明德”即弘扬光大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阐明学习的目的第一条就是明晓道理、修养品德,做人要有坚定的信念、高尚的节操。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就能以服务民生为乐事,也就能认真做事、追求真善美。

对学校而言,德为育人之本;对学子而言,德为成人之本。治校之明德,既要法治,更要德治。教师之明德,在于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员工之明德,在于敬业爱岗、服务育人;学生之明德,在于懂得成才必先成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舒展的人、博雅的人、睿智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充满创造精神的人。因而,要以德治校、以德育人,孜孜不倦地探求真理。

笃学”的含义是“博学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先贤们告诫学子们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的几个递进阶段。“博学之”是指为学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唯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蓄,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博学”是为学的第一阶段,“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行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笃”有坚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发。孙中山则从革命的需要出发,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把古代“笃行”发展为社会实践。这是学与行,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学校而言,“博学笃行”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崇高理想的人。博取知识、潜心实践,既是养成完满人格的过程,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对于劝勉学子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笃学”是“求是”的路径。因为在求学向善的过程中,仅仅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深思熟虑,自出心裁,独具慧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又能尽吾之力以行之。从“博学”到“笃行”,涵盖了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知、行、情、意、德等因素,体现了继承往圣的历史传统。

求是”语出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原文为“修古好学,实事求是”,是指科学地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实实在在地办事,后被人们沿传引申。毛泽东曾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过这样的论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求是”是治校和治学精神的具体体现。所谓求是,不仅仅局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在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精神还表现为奋斗精神、牺牲精神、爱国精神、革命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我校以此作为校训,就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内涵,即办事求学,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诚实守信,并注重求索真相,揭示并把握规律,追求真理,进行思想和理论创新,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科学技术知识,端正学风。

“求是”还有求索的含义,表达了学校不论经历多少艰难,仍要坚持不懈地探求真理。求索的精神,是大学的精神。用求是的精神培养勇于求索的人,是大学的责任。求是的精神也是科学的精神,包含了求实精神和创新精神。

致用”的“致”意为达到、为了。学以致用,学习的意义在于应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和服务于实际生活。致用作为一种思潮和精神,发端于宋代,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后来的魏源、龚自珍、康有为、谭嗣同等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倡导变法。致用之学,即“实学”,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说实话、干实事、务实际、求实效。这就是学以致用,匡世济民。

致用的精神内涵是:务当世之务,提倡“道不虚谈,学贵实效,开物成务,康济时艰”;勇于任事,如林则徐所言“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福祸避趋之”;倡导致力于创新,主张独立思考,不蹈袭古人,贵在创新;注重调查研究,主张实事求是,深入实际。

校训“明德笃学,求是致用”的整体含义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德育放在首位,实事求是、教书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倡导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品德,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实事求是、学以致用,力争在事业与品行方面达到最高境界。



校徽校训